【编者按】
又是一年高考时。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还有一周将至。
距离2023年高考还有7天,最后一周的“临门一脚”如何踢好?上海的名师们通过澎湃新闻给考生们支上众多妙招。
(相关资料图)
你我皆是黑马,愿考生们充满激情,满怀斗志,不负韶华,逐梦远航。
冲刺总体思路:选择适合的突破口
上海市特级校长卢起升表示,高考是对高中三年学习情况的检测,由于高考命题具有综合性,故只有通过积累和内化,才能在高考中获得理想成绩,而积累和内化则是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,目前正处于质变的前夕,所谓的高考冲刺就是期望让质变在高考发生,所以绝不能低估这一周努力所产生的成效。
卢起升提醒,在高考最后一周,一些考生会参加一些强化班或者冲刺班,从他常年分管高三的经验来看,这种舍近求远的选择,其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,这是因为强化班很难兼顾全体学员,而且同伴间的交流也不会很畅通。目前离高考仅有一周时间,考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,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,还是有助于在高考中更好发挥的,建议可以从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、解题速度和解题规范等三个方面,选择适合的突破口。
语文冲刺的效益这样来
语文科目是高考的首门科目,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语文更多靠长时间的积累,考生们对此有疑问:最后的冲刺阶段,语文学科的学习还能产生多少效益?
上海市特级教师王伟娟拿出了她制作的“冲刺阶段复习方法包”:记忆类知识每天过一遍,文言文每天做一段,好文章每天读一篇,作文每天想一题、写一段。
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员、高中语文中心组骨干教师欧阳华表示,短时间内查漏补缺,最后冲刺时蓄力储能,同样是有效果的。
首先是时间管理策略,每个部分花多长时间要有一个自己的节奏,及时调整答题顺序,让自己达成渐入佳境的状态,迅速集中注意力。
其次是阅读指向策略,无论是现代文,还是文言文阅读时抓住重心,可以提高阅读效率。
最后是作文俯瞰策略:要特别注意文章结构的安排,比如分析作文题有几个句子,是现象类还是论点类,在把所有可以想到应该想到的论述角度列出之后,再按照文章的整体性、针对性等原则做取舍、构思。
作文提分有技巧
考生们迫切渴求提升作文水平,该如何做?
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樊新强认为,就语文备考而言,最后阶段的重点应该在议论文写作的提升上。上海的作文题以重思辨而著称,往往要求考生就某一既具体又普遍的问题展开思考。考生要温故知新,整理归类,写作不是答题,不是给出结论就可以了;而是一个对话和说服的过程,每呈现一层思考或者一个观点,就要给出必要的阐释或论证。可行的办法是,在构思动笔之前,将自己的几层思考凝练成几个逻辑恰切、层层推进的句子,然后将它们转化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几个关键句。写作时,像打纸牌一样一张一张依次发出去,而不要一下子就打出底牌。
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、语文教研员杨勇建议考生们思考自己在日常写作中较薄弱的环节,在进行作文练习时,要细品材料、论证结构、思维推进,并充分思考拟题艺术。距离高考仅有一周时间中,希望考生认真复盘自己的旧作,并寻找“升档密码”。
老师协助学生针对性地补足短板
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名师团队建议,高考选拔强调价值引领、素养导向、能力为重、知识为基,高考在即,在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,为帮助学生从容应考,教师应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,以教材内容为基础,进一步明确本学科的必备知识、关键能力,统整学习内容,设计教学专题,针对性地补足学生的短板。其中在语文学科上,应在系统梳理语言知识、文体知识、逻辑知识的基础上,指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内在关联;在回顾阅读经验的基础上,总结提炼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基本方法,掌握学术类、文学类整本书阅读的基本策略。重点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,分解综合探究题的具体要求;把握分析、评价的角度和思路;鼓励学生多列提纲,锤炼写作思路。
同时建议家校共育,形成合力,正确引导,营造科学备考的氛围,提高学生冲刺阶段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,助力学生自信应考。
高考已不是“零和博弈”的游戏,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
上海市特级教师、曹杨二中校长周飞建议,面临高考,大家还要积极调整心态,走出“一考定终身”的思维误区。今天的高考已经不是一场“零和博弈”的游戏,我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,每一个孩子都有很多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。学无止境,随着我们进入终身学习时代,高考不过是一次阶段总结,是又一次重新出发。
带着良好的心态,聚焦清晰的目标,制定完备的计划,就能按照科学的节奏开展备考学习。
西奥多·罗斯福曾说:有一种品质,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,这种品质不是天资,不是教育,也不是智商,而是自律。
请记住:只有自我觉醒才能真正成长,自律者方得自由。期待同学们一飞冲天,见证更好的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