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每当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渑池县城新兴街上各类小吃、烧烤、水果、日杂摊位就成了夜市中的“主角”,车水马龙,灯火通明,热气腾腾。
张爱军在这条街上经营着一家廷亮烧烤店,虽说店面只有十几平方米,但也是30年的“老字号”了。别看店面小,生意却不错,来的基本都是回头客。“他们家的烧烤串大、肉鲜、味道好,百吃不厌。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来这里吃烧烤,现在我家孩子都上小学了,我还经常带着他来这里吃,6元一碗的鸡汁米线,2元一串的大肉串,十年没有涨过价,货真价实。”一位正在夜市上吃饭的食客说。
“每天能赚300元到500元,逢年过节一天能卖2000多元,虽说很辛苦,但一年下来能赚十来万,保障全家人生活没问题。我们这里开店各种费用比较底,相关部门的服务都很到位,特别是这几个月的生意明显比以前好多了。”廷亮烧烤店老板感慨道。
据统计,目前在渑池县像廷亮烧烤这样经营餐饮、食品店铺的个体工商户有16260家,今年前五个月新增经营餐饮、食品的个体工商户819家,较去年同期增加44.7%。目前全县经营主体达到33174户,较去年同期增加36%。渑池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,帮助商户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,做到“店小二”和“保姆式”服务。针对个体工商户的轻微违法做到教育整改不处罚,让市场主体“生得快”“留得住”“长得大”,让更多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渑池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在渑池提到红珍涮牛肠几乎无人不知。辛红珍19岁开始在渑池县解放大街百货楼门口摆夜市卖涮牛肠,从一辆小推车干起,靠着自己的勤劳、诚信和菜品质量,经过31年的奋斗,如今在渑池县财富大街繁华路段拥有一家200多平方米的店面,年收入达50多万元。
“红珍涮牛肠从推车叫卖的‘小地摊’‘游击队’到‘正规军’,我的小店经营到现在,规模不断扩大,这都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,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,感觉特别暖心。我所经营的红珍涮牛肠在2023年5月渑池县首届美食文化节上,还被评为‘十大风味小吃’荣誉称号。我有信心扎根在渑池,把红珍涮牛肠做大、做强、做成一个品牌,将来开成加盟店、连锁店。”该店老板辛红珍表示。
城市的发展离不开“烟火气”,“地摊经济”“小店经济”正是烟火气息的重要载体。渑池县市场监管局局长张挺毅说,个体工商户作为县域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,尽管形式“小”却能激起“大”波浪,激活就业和消费的“一池春水”。今年以来,遍布渑池县大街小巷的“小店经济”愈发活跃,不断创新生活消费场景,加快便民化、特色化、数字化发展,为城市增添了更多风情与活力。
“今天‘美团优选’微信群里的西红柿一块五一斤,你下单了没?”如今,社区超市的“微粉儿”们互相分享的信息不仅限于蔬菜、水果、副食和日用百货了。“从微信里下订单买菜,真是又便宜又方便。”家住新文小区的张女士对比超市的蔬菜价格,发现要便宜三分之一左右,所以她把社区‘美团优选’的微信群推荐给了很多邻居。
这些新兴的“小店经济”不但让居民享受到更优惠的产品和服务,同时也构建起一个链路更短、效率更高、成本更低的新业态模式,成功带动了农副产品等供应链的创新。随着场景吸引消费时代的到来,各小店用“新玩法”打开了新消费的大门,打造沉浸式、体验式消费场景,拓宽了消费群体,挖掘出更多消费潜力。
“‘小店经济’的生机勃勃,既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韧性十足的直接体现,更是经济巨大活力的生动注解。”渑池县政府三级调研员侯建星表示,‘小店经济’不仅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,为人们提供了便利,同时也装扮着渑池这座古城的风景,驱动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升级。(梁小卫)